您现在的位置: 方向标英语网 >> 留学之窗 >> 世界各国文化礼仪 >> 文章正文
英语搜索:
 
 最新英语            more>>
 推荐英语            more>>
 热门英语            more>>

从华裔女孩的经历看中西教育差异

作者:stephen    文章来源:方向标英语网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08-11-16 【我来说两句

高歌,女,1979年生于湖北武汉,后到北京上小学,11岁时随父母到美国,先后在4个州辗转求学,1997年被耶鲁大学录取,现为该校三年级学生。在中国和美国多家中英文报刊发表过作品,1996年获全美高中生诗歌比赛一等奖。1998年和1999年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分别出版《美国顶尖大学》一书,其新着《赴美就学笔记》近日由中国海南出版社出版。

        离开10年之后,高歌回到了中国。出去的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女孩,回来的是一个美国名牌大学哲学系学生。对面这个女孩在中国上了6年小学,在美国从小学、中学到大学一条道走到今天,10年了,老四川泡菜也出了好几坛,不说她有多么深刻的思考,她身上浸泡的中美教育的酸甜苦辣也够让我们尝尝的。听听她是怎么讲的。

        问:从《赴美就学笔记》中你母亲的文章看,你在国内读小学时好像淘气厌学,但到美国后怎么变成了学习用功的好学生?

        答:在国内时我还小,可能还没开窍,不懂事。另外,当时我主要的问题不是不爱学习,我从小爱看书,就是太闹。老师对怎么举手、坐着的姿势都有标准要求,比如要求背着手,我很不习惯;写作业时要求安静,我老是念出声来;我还忍不住在课上读课外读物求求求结果老挨训,因此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。到美国后,我发现课堂上说说话无所谓,不必安静拘束,美国老师不认为这就是不尊重他,因为学习好,老师反而喜欢我,我受到鼓励,越加想学好,让老师喜欢。 其实学好学坏都好像很偶然。我到美国后有一次考地球科学课,偶然得了全班最高分,老师叫我站起来当众表扬我,我想原来我也可以做到,从此想每次都这样风光,成绩便好起来。我妈说我四年级有一阵儿不带课本不做作业,那是因为一次没做作业被老师骂,后来就不愿做了。

       问:现在教育是国内的热门话题。最近有一本叫《中国高考报告》的书,你看了吗?

       答:我看了。里面写到许多在高考压力之下变疯、自杀等一类极端例子,在美国学生看来是难以想象的。在美国压力显然小得多,即使考不上最好的大学,也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可上。美国中学生毕业不一定当年考大学,中间可以休学,休息或者旅游,以后再考。而且大学录取不仅看全国统考成绩,平时成绩也很看重,一学期一学期的功课及平时的各方面表现都会被考虑。比如我参加过特路莱德读书夏令营、诗歌获奖等,对我申请耶鲁大学可能都有帮助。甚至包括出勤率,也很重要,我记得好像无故缺课12.5天就不能中学毕业。 问:这么严?很奇怪,国内人对美国学校的印象似乎是松松垮垮、自由自在,但从你的《赴美就学笔记》、黄全愈的《素质教育在美国》等书中看,其实美国中小学的校规也有繁琐的一面…… 答:很多人以为美国中小学生在课堂里可以跑来跑去,学的课程都很幼稚,不去上学也可以,等等。那是一种误解。其实美国的教育强调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,不能一概而论。比如课程是按学生程度来定的,分普通班、快速班、荣誉班三种班,荣誉班的程度最高,可以学更多东西,老师要求也更高。如果你有能力,甚至学校会出钱让你提前去选修大学课程。

        问:国内正在提倡中小学生减负,但随即人们又担心:作业和考试少了,电子游戏厅火爆了。 答:在美国很多体育馆是开放的,中学里的社团很多,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。像我中学时看电视并不多,业余办过一份学生刊物,招兵买马的很忙;参加过合唱班,有时去打网球、与同学出去逛街等,没有迷电子游戏、电视什么的。个别同学特别喜欢游戏,那是个人爱好。我觉得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,可去的地方应该挺多。 问:《赴美就学笔记》主要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你在美国的上学经历,并未有意识地作中美教育比较,但你在序言中提到,在表面现象的差异之下,中美教育的真正不同是在于对教育的功能、教师的职责、儿童和青少年在社会中的位置、一个人成长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同。能进一步阐述一下吗?

        答:中国教育给人的印象是学生为社会、为家长而学习,在美国是为学生个人自己,为了自己的成长、成功和爱好。美国教育当然也有功利的一面,但比较注重发挥人的潜力。比如美国名牌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,课程不是为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而设的,而是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设。中国中学就分文理,美国不分,报考大学也不分专业,我是大三时才确定选哲学,但还可以换,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,专业方向到研究生阶段再确定。美国教授认为世界千变万化,知识不断更新,教育主要教人应变和学习的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 问:但我们也注意到,另一方面,在美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大门敞开、非常方便,人们开始一种新课程、转入新职业好像并不困难。像你的书中提到的,做了多年小学教师的“美国妈妈”再上大学,其丈夫本是工人,去学护士课程,当上了男护士。你的一位哲学教授对哲学失望后改种葡萄去了,而他原来是电工,因为偶然读到柏拉图的一篇对话而决定从事哲学……

        答:回国后我有一个感觉很明显,因为我常跟我妈一起出去,遇到什么熟人的时候,对方总是主要注意我妈,我呢好像是附属品,被捎带着提一句“啊这么高了”,在大人眼里似乎我还只是个不完全的社会人。在美国不一样,别人对我的态度显示:我也是一个完整的人,只不过正好这么大年纪。

已有很多网友发表了看法,点击参与讨论】【对英语不懂,点击提问】【英语论坛】【返回首页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 英语图片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>>